1901年,由于东清铁路在满洲里建成车站,便把站名定为“满洲里亚”。后来,俄语译为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成为“满洲里”。1907年,满洲里连同中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等16个城镇一道成为商埠。来此经商的多为俄、中、日、朝以及中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人。经营物品多为皮、毛、鱼、肉、糖、茶、布匹等。
随着边贸发展的需要,1920年,苏联在满洲里单方面建成了第二代国门。国门为木制拱形结构,门额面对中国方向用中文书写“中苏门”字样。
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利用满洲里独特的区位优势,相继建立了多个地下交通站。40年代,苏联红军也从满洲里打响了欧洲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
1968年,中苏两国协商在满洲里共建了第三代国门。第三代国门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满洲里愈加热闹起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俄贸易关系正常化后,满洲里成为中国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的前沿阵地,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传统的眼看手检、栏杆围网、岗哨林立的执勤方法,极大影响了通关进度。1988年6月15日,设备更为完善的第四代国门开始兴建,1989年6月25日竣工,建筑面积774.5平方米。第四代国门庄严雄伟,与俄罗斯国门相对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