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圣托马斯大学校长哈伊米·瓦特认为,冷战之后,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然而,中国的孔子学院建设,以及智利旨在让南部本土族群融入主流文化的“3×i交遇”项目,都证明文化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可以求同存异的。只有找到共通的文化层面,才能建设更和谐的世界。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在最近几个世纪里,西方轴心文明主导了世界。如今,印度和中华文明以及原来被所有轴心文明所忽略的众多本地民族文化,都正重拾领袖角色。也许西方文明的崩溃是一种恩赐,为我们考虑文明在全球一体化情况下的更新敞开了空间。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金圣基还提醒说,在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防止文化霸权与强制同化,但也要警惕那种将文化差异绝对化和本质化作为理想和目标,从而人为扩大民族差异、制造民族矛盾和纷争的意识形态,及其对民族关系实践的破坏作用。
“文明冲突不是出路,和谐相处才是大道。”与会学者认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各国应当坚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使文明的融合发展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