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企业和个人非常重视信用,毕竟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失信的代价十分高昂,但也不能完全杜绝有的企业和个人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近年来日本相继曝出多起重大造假丑闻,严重冲击了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对日本“信用”的认识。远一点的有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重大学术丑闻,近的有神钢造假事件,以及让三菱汽车几乎覆灭的油耗造假事件等。一次次造假事件的背后都是急功近利和铤而走险,小保方晴子为了学术上的名利造假而身败名裂,她的导师一个辞职一个自杀;神钢造假事件让日本制造蒙羞;油耗造假让三菱汽车社长引咎辞职,三菱汽车也就此“委身”日产公司。每一个失信者的结局都极为惨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这些造假案例的过程中,相关方没有任何包庇,日本处理学术造假一查到底拒绝护短。日本媒体也没有因为神钢和三菱汽车为民族品牌、支柱产业而有丝毫的手下留情,它们毫不留情地挖掘细节并公之于众。可以说,只有整个社会对造假和失信零容忍,造假和失信的“毒株”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